不久前闺蜜跟我讲了件非常惊悚的事,她的邻居,本来家庭非常幸福,有个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但前不久,她女儿忽然失踪了,只留下一封“遗书”:我真的是受不了,天天一直听你唠啰嗦叨,真是快烦去世了,好吧,我走了,如此你就省心了。
一家人发疯似地到处找女儿,半个月后,终于找到了,但女儿却变得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检查后大夫说是孩子出走期间,遇人不淑,致使紧急的精神创伤……想起过去那鬼灵精怪的女儿,现在因自己变成了这幅模样,这位母亲后悔得整日以泪洗脸。
听完这类,人都感觉懵了。由于平常我也喜欢唠唠叨叨,总期望通过自己反复的话语,叮嘱其他人完成我觉得对的事情,以此表达与释放我们的期望与焦虑。
其实每天看上去关心的重复唠叨,对孩子来讲,没起到丝毫教育用途,却像是把利剑,给孩子很多不好的影响呢!
1.妨碍独立考虑能力与创造力的形成: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体验的过程,他去听、去看、去摸这个世界,然后考虑着,以此来调整我们的言行。“唠叨”即是一种不断打破孩子自我体验过程的行为,否定孩子有自我考虑调整的能力。
大家不断地在告诉孩子如何做,不要如何做,给他一个正确答案,却没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自己想一想他想要如何做,他为何要如何做,考虑与创作的过程被“唠叨”所代替与打断了。
2.孩子安全感缺失,自信心不足:“唠叨”中的话语不少都是一个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贴标签的过程,回想一下大家平常常常唠叨的话,里面常常充斥着“你不要”“你如何还”“你看看其他人”等充满了否定与对比的话语。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长期在负面的指责与对比中成长,得不到爸爸妈妈的一定与鼓励,内心容易产生 “我一直不可以让父母认可”“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意识,本该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的安全感被剥夺,自信心也在“碎碎念”的指责中被一点点粉碎。
3.容易激起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反成效:爸爸妈妈在唠叨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不断运用权威镇压孩子的过程,父母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不给孩子讲解的机会,将孩子的自我表达判断为“找借口”,失去了对孩子的倾听与尊重。
而“哪儿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孩子们反抗的其实不是爸爸妈妈,而是没尊重与理解我们的“权威”,“唠叨”的爸爸妈妈在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过程会愈加“冲突连连”,埋下隐患。
4.影响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一些孩子会因模仿爸爸妈妈这种“唠叨”的表达方法,很难形成简洁有力、逻辑性强的表达方法;而另一些孩子则在“唠叨”的长期压迫下失去训练表达自我的机会,而渐渐丧失表达自我的能力,或觉得表达与争取是无效的,而变得自我封闭,不会怎么样拒绝别人,消极应付别人的不合理需要。
5.影响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孩子在幼儿时期对话语意思的理解非常有限,但对爸爸妈妈话语的语气与表情会极为敏锐,大家常说“一个被爱过的人才了解怎么样爱其他人”,长期在苛刻、冷漠、厌烦的语言氛围下成长,语言中传递的情感过于单一,孩子更多感觉到的是负面情绪,渐渐关闭感知各种丰富情感的大门,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变得对负面的指责极为敏锐。
6.破坏亲子关系与家庭环境:我相信以前面五点大伙已经可以看出,“唠叨”使孩子从爸爸妈妈身上得不到一定、安全感、温暖,那样第一孩子就变得不信赖爸爸妈妈,有哪些事情也不想向爸爸妈妈倾诉,当孩子在家庭里找不到支持与温暖,他会选择将我们的心封闭起来,或是将这类在家没办法满足的需要向外投射,产生诸如“小孩子早恋”“交友不慎”等新问题。
那样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不唠叨?不唠叨的话又该怎么样教育与引导孩子呢?
1.深思一下自己唠叨是什么原因:很多父母其实也能意识到唠叨并不可以使孩子听话,但自己却没办法控制,仿佛说够了自己才感到安心。
这是由于唠叨的内在缘由是爸爸妈妈将自己过度的焦虑与不安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这类焦虑可能来自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完美主义、过度关爱,也会因为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不自信与不认可,需要依赖孩子的完美来增强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另外一些爸爸妈妈的童年也是在唠叨与苛刻中度过,成年之后习惯性将这种表达方法用于我们的孩子身上,当爸爸妈妈找到自己焦虑的来源,才能从根源上控制唠叨。
2.角色互换:通过角色饰演的方法互换角色,体验被唠叨的感觉,也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被别人唠叨的历程,比如儿时被爸爸妈妈唠叨、工作中被领导唠叨等,这类方法都可以让爸爸妈妈愈加深刻地体验一把孩子被唠叨时的感受,知道后才有理解,理解产生改变的动力。
3.改变表达方法:可以和孩子交流,一同制作提示文字、图画、表格,或约定非语言动作(眼神、拍肩)等方法代替语言上的叮嘱。
4.身教重于言传:我表嫂常常在我面前指责她女儿拖拖拉拉,对时间毫无定义。她女儿回一句:“你一个人不同,啥事都磨磨蹭蹭。”这样来看,模仿的力量永远大于单纯的说教,想要孩子改变,请自己先做好榜样。
5.设立规则:父母可在亲子相处融洽的时刻,与孩子一同拟定一些规则,详细拟定奖励与惩罚机制,让孩子在一个不反抗、不被指责的环境下先明确爸爸妈妈的期待,与不同行为或许会带来的奖惩,但设立规则的过程需要孩子一同参与拟定,如在推行过程中发现某些条款过于理想化,可准时调整,一旦推行就需要坚定的实行,用规则代替唠叨,用预防代替事后指责。
6.擅长倾听与表达,点到为止: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质影响,比如“目前是七点二十分,假如你不可以加迅速度把早餐吃完,大家或许会错过七点半的校车,如此今天你和我可能都会迟到了”,而不是“你不要玩了,快点吃!”。
亲子交流中,要素到为止、留有空间,给孩子自己考虑与想象的空间,孩子对于我们的问题或许有更多的解决方法,比起非常快给出大家所谓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给他们一点时间自己考虑一下,或是与孩子一同探讨,打造尊重、民主的亲子关系。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