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觉得孩子要到1岁多才会说话,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说话的事不以为然。其实,孩子能说话只不过说明了语言发育到了最后的表达阶段,在这之前为了会说话,孩子要经过相当长期的筹备,也就是说,孩子在说话之前第一要掌握发音和对其他人语言的理解。这个筹备工作事实上是在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因此,爸爸妈妈要有这个定义,孩子学习说话是从零岁开始的。
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哭,这是他的首次发音,也是孩子刚开始的语言,将来当饿了或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哭,哭表示发音器官已为言语的进步做好筹备,同时哭又使发音器官进一步遭到训练。所以,孩子哭几声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须不是由于身体不舒服而哭,某种意义上来讲哭也是一件好事,父母不必一见孩子哭就抱起来哄着,生怕哭坏了孩子。孩子满月后,语言基本上仍是以哭声来表示,不过这个时候的哭声就有了肯定的意思了,孩子会通过不同样的哭声来表达不一样的需要。比如,饥饿时,婴儿哭声非常响亮,哭得非常厉害,尿湿时,他也哭,哭的声音就不太强烈,若是醒后想探寻妈妈,他的哭就是哭哭停停、哼哼叽叽。妈妈或者常常照管孩子的人就会在天长日久中领会到孩子不同哭声的含意,就能非常不错地对待孩子的哭。2个多月时,婴儿开心时会发出12韵母声如а、u、i。尤其是在开心时或者在大人的逗引下表现得愈加明显,发出的韵母声,主如果基本韵母,大多是一张嘴气流从口腔中出来就能发出的音,无需舌、唇较多的运动,这与他的发音器官不健全有关。3个多月时,婴儿发音明显增多,情绪好时常常会主动发音,如呃、啊,虽然这算不上是语言,但却是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刚开始的一种形式。有时,在成人的逗引下,还会发出笑声。
既然孩子从零岁就开始了语言的发育,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在这个时候进步语言。对于13个月的婴儿来讲,父母要记住的是无论你在给孩子干什么事情时,必须要对孩子说话,特别当孩子主动地向你发出咿、啊声音时,你要给以相应的应答。当你抱着孩子时,要同孩子亲切地说话,用不一样的声调和手势和他交流,如此对他的语言进步和听觉进步都有好处。